黄卫民,国家金牌导游、国家高级导游、江西省五星导游。他深耕文旅行业二十余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幽默风趣的讲解风格和细致入微的服务理念,成为江西文旅的一张“活名片”。近日,一位游客杨军撰写长文盛赞其服务,称他是“行走的诗书”和“旅途的灵魂向导”。本期专访,让我们走近这位金牌导游的工作日常与职业感悟。
热身上场·带好每一个团的秘诀
Q:每次接团前,您是如何做好讲解准备工作的?
A:接团前,我会认真分析每一批客源。任何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在上场之前,都要热身,做准备运动;同样,任何一名优秀的导游上团之前都要重新整理和规划自己的讲解思路和框架,即便是这个景点我们去过无数次,类似的团型我们接待过无数次,但对于游客来说,他是第一次,所以我们如何跟游客行成思想和文化上的共鸣,是我们导游要做的。
游客来自哪里,什么职业,什么年龄,导游要根据这些合理安排自己的讲解内容。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是导游的灵魂
Q:游客杨军提到您能一字不差背诵《滕王阁序》,还原创诗词为景点增色,这种文学积淀如何融入工作?
A: 导游不仅是风景的讲解者,更是文化的传递者。江西的历史底蕴深厚,若能用诗词典故串联景点,游客的体验便不再浮于表面。比如在滕王阁,背诵《滕王阁序》是“破冰”的第一步,随后我会结合王勃的生平与滕王阁的兴衰,让游客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不仅是景色,更是文人风骨。至于原创诗词,是希望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传统意境,让不同年龄的游客都能找到共鸣。
细节决定体验·从“身手钥钱”到“雨天打岔”
Q:您的“打岔提醒模式”和“伏笔铺垫法”让游客印象深刻,这些服务细节如何打磨?
A:导游的工作看似是“说”,实则是“观察”和“预判”。比如每天出发前用“身手钥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提醒游客自检物品,既能活跃气氛,又能减少丢三落四的麻烦;遇到雨天,我会提前铺垫“三清山来三次才能看全景”,把遗憾转化为期待,再顺势推荐雨雾中的“朦胧仙山”意境。这些技巧源于对游客心理的揣摩——用轻松的方式化解不便,用故事的悬念留住兴趣。
与游客共情·金牌服务的核心密码
Q:您如何赢得全年龄段游客的信任?比如这次中72岁老人和5岁孩子都成了您的“粉丝”。
A:关键在于“分层服务”。对年长游客,多讲历史典故和养生文化;对年轻人,融入网红打卡点和趣味冷知识;带孩子时,我会设计互动问答,比如在篁岭晒秋时问“辣椒拼图和数学题哪个难”,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此外,真正的共情是“急游客所急”——夏天备清凉油,雨天送一次性雨衣,甚至记住每位游客的饮食禁忌。这些小事积累起来,便是信任。
“导游的自我修养”·二十年如一日的匠心
Q:您认为优秀导游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对新人有何建议?
A:一是持续学习。我每天花1小时研读地方志、考古报告甚至网络热梗,确保讲解“有据、有趣、有温度”。二是敬畏责任。导游的一句话可能影响游客对一座城的印象,所以必须严谨——历史年份、数据不能出错,野史传说需标明来源。三是与时俱进。如今我通过短视频提前展示线路亮点,用平板电脑播放对比图,让讲解更直观。
对新人,我想说:别把导游当“职业”,当“志业”。唯有热爱,才能把千篇一律的路线走出千变万化的精彩。
采访尾声,黄卫民翻出手机里存着的游客诗作,笑道:“杨军老师夸我是‘金牌导游’,但我觉自己更像‘桥梁’——连起山水与人心,过去与当下。”临别时,他念起为篁岭写的句子:“等一片金黄,用翘首以盼换欣喜相逢;等油菜花开,更等你,以诗书日月长。”这或许正是他对导游生涯的注解:以文化为舟,载万千旅人驶向诗意的远方。